大学

不如追风去

chenmo · 6月29日 · 2021年 · 本文共5582个字 · 预计阅读19分钟529次已读
不如追风去

“除了功利性的收益,像是找工作,找对象有很大帮助以外,我个人觉得上大学最大的意义是:在你十七八岁到二十多岁这个冲动的年纪中,给你一个舒适的空间,在进入真实的社会前做一次缓冲;给你足够的时间,让你想清楚一些事情,更加认识自己,建立对世界的认知。同时在这几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谢左右

1. 起源

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我们都是螳臂当车的歹徒

5年前,正值高中。很有幸,联系上了一直没联系的小学同学,他还将我拉入了小学班级群。由于小时候的我经常搬家,所以小学读了很多个学校,因而其实对每个班级的印象都并非很深刻。这个是小学3-4年级的班级,待了3个学期,对于这个待得相对较久的班级还是很有感情,尽管班级里的大部分同学我都忘记了。

某天,群里在讨论一个同学的工作,爬了爬消息才知道,这位同学初中就辍学开始工作了,摸爬滚打了几年,目前也找到了一份自己尚且满意的工作,主要是维护网络安全方面,工资很高,一个月能赚2万。对于那时还在上高中的我来说,其实不是很清楚这样的薪资水平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只感觉,应该很厉害才对。他也说,当初自己各种碰壁,最后很幸运碰上一个不错的前辈,这才让他走上了这条路。现在的他,由于工作原因,经常需要跑到不同的国家:柬埔寨,菲律宾,越南等。从他发的朋友圈也能看出经常会跑到风土人情完全不同的地方。

本来也还好好的,不知怎么的,突然就扯到了读书这件事情上。很早就辍学的他,意料之外但又情理之中的支持读书无用论。愈发猖狂,贬低高中,贬低大学。当看到这些言论的时候,其实我有点不太开心。但很无奈的是,我并不能做出任何有效的反驳,纵有千万言,也只得憋在肚子里。后来他说到他英语不好,讨厌英语。我便强行怼了一句:你现在再厉害,你不学习英语,你也只能在中国附近的国家待着,也不能去那些发达国家发展啊。“嗯,是的”,人家简单回了一句便和其余人聊了起来。我没有再看接下来的聊天,我只是觉得有些地方我解释不清楚。

我并非是“存在即合理”言论的绝对忠实拥护者。比起当即存在的事物,我更相信历史趋势的必然。我很喜欢一句话: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我们都是螳臂当车的歹徒。正如《明朝那些事儿》里描述朱元璋想尽一切办法只为了废除宰相制度,但实际上后来内阁的产生毅然是宰相制度变相的存在方式罢了。同理,作为高中生的我,实在解释不清楚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有什么用这种问题。只是我的内心告诉我,在中国历史中持续了一千二百余年的科举制度,如此悠长的历史足以表明读书的重要性。只是,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有什么用,这些问题,的确深深地让我困扰了很长时间。

2. 开始

冬天到了,白昼渐短,日暮渐长。

2017年金秋,带着一些问题,我踏上了属于我的大学之路。

起初,为了寻找答案,我会选择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不算大,但想要看完还是有些困难。大一上学期除了兼职,其余时间几乎都泡在了图书馆。读了非常多的书,但我尤其喜欢那种描写人一生的书,我在他们身上仿佛短暂的活了一次。从他们身上,让我学到一个严肃的人会度过什么样的一生;娶一个不道德的女人,会对人生有什么影响;选择做一辈子学术研究,会是个什么样的体验;人近末年才发现从小陪伴自己长大的朋友,却对自己抱着极深的恶意,会是怎样的震撼……像一个从一个泡沫走进另一个泡沫一样的梦里,然后再醒来,他们的人生构成了我的养分。让我储存了很多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规律,只要经过简单验证,就可以快速的使用。

前人总结好了经验,把它们记下来上,让我不用以身犯险,在年轻的时候就去探索最幽深晦暗的人性,我只需要照做,看能不能得出一样的结论即可,这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方式极大的提高了效率,也让我对于生活中大多数事情都能轻车熟路。

纵然如同东野圭吾在书中所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但我一直觉得我的人生中,需要提前去面对这些,就像疫苗一样,以小剂量的毒性,激活全身的免疫系统。我只有提前知道人心都能黑暗到什么地步,当我今后再次面临之时,我才可以杜绝不知所措的尴尬。正因如此,我大一看了近100本书。

不如追风去

也正是因为有了众多的前车之鉴,对于许多事情,在很大程度上有在我在最冲动的年纪犯下会影响一生的错误之前给我以警醒,反复提示自己不要忘记初心。

3. 挫折

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

在这个年纪,除了冲动,更多的应该是狂妄。年少轻狂,真的不是说说而已的。这个在大人们看来花一般的年纪,往往都有着极大的野心。但所幸,大学里的众多比赛,足以让心比天高的少年猛然跌入谷底。

在遇到某个怦然心动的浪漫后,便总想着“改变世界”。与三五好友,一时兴起组建队伍,有了想法,也很开心的找到了很棒的指导老师,满心期待。在假期日夜劳作,所幸最后也有了成品。队伍几人在商讨项目方向时,一路过关斩将,就差没打败腾讯,坐拥中国最大互联网公司的名头了,一行人讨论得不亦乐乎。但最后,不止是时机已晚,还是不如评委意,初审都没过。正如《人间失格》所说:若没有猛烈的欢喜,又怎会有悲痛的来袭。不可否认,这扑面而来的一盆冷水将少年们极度炽热的心浇得凉透透的。

在第一年暑假回去与复读的高中同学相聚,在庆祝同学即将步入大学生活时,他说道:“我大学里要学习好多东西,我要学PS,PR,AE,把Adode全家桶都学了,还要学MS Office,然后瘦到120斤…”。

后来,也会听到大学校园里的一些话语:“我要开始创业,到时候的我拥有十几套房,接你们来玩”,“我要当飞行员,开着飞机全中国逛”,“我决定了,我要走电竞之路!”……

且不论是否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但大学这个年纪,我们小小的内心里,往往有着无限的想象啊。最棒的事情是,纵然我们有着很多错误的思路,但我们也都可以在这个时期得到纠正,比如迷信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且这个年纪也需要试错,那么大学的环境真的很好的保护了我们可以以很小的代价去经历这个过程

当领悟到这一点时,我开始尽全力地去试错,也不管是否会被嘲笑,是否会被人认为是奇葩,只顾着按照自己想法去走。每当犹豫时,总会劝自己“又死不了,试一下又不会有啥”。后来也会应用到自己薄弱的一方面:人际交往。我经常和我的朋友们说道“如果我有什么言行冒犯到你们,请务必及时提醒我,不用担心,即使再难堪我也不会生气,我真的很开心别人可以挑出我的毛病。

嗯,难免有些人始终不愿指出,但很高兴有些朋友总能及时提醒我,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4. 阻挠

大学里,绝大多数人都很少会被生活困扰。

我还有一个弟弟,比我小6岁。相比而言,他的成绩比我差多了。兴许是因为家人经常在他面前提到我,从而让他觉得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和哥哥并行,那就算了吧。

2020年因为疫情,在家里待了大半年。我一个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很久的堂哥来拜访我们,邀请了许多亲戚,一起吃饭。在饭局上,兴许是期末考试成绩刚出来不久的缘故,聊天的话题转向了我弟弟的成绩。父亲总带着一丝无奈与讥讽地调侃道弟弟成绩不好,时刻表露出让他初中毕业就工作的想法。堂哥听后极力反对,表示即使成绩再差,也要读个高中,读个大学。但其实,堂哥也没有读过大学,对于刚对“为什么要上大学”这个问题有些眉目的我来说,也完全不知道堂哥是如何了解到读大学的益处的,兴许是被社会摧残的。但那时的我,与高中时期一样,无比同意堂哥的观点。以至于后面和亲戚们争辩了起来。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了解了一些关于出国留学事宜,加上21年去上海实习了两个月之后,高额的花费不禁让我有些感慨国内大学生活是多么轻松。即使是首都最高等学府的学费不过几千块钱,我们大学里的住宿费用与外面相比跟不要钱差不多。而即使是在北上广深这样一个房价十万一平的城市,大学生的住宿费不过1500元/年。而这些可以用极低的代价在一个城市学习生活的原因,都是因为这一切几乎都是国家买单。就连名不经传的我们的大学,教学老师也都是985的研究生和硕士起步。还有诸多便捷的生活设施,免费的图书馆,超大的运动场,昂贵的实验器材,各类活动讲座,便宜的饭菜等等。简直幸福得不能再幸福。

大学的事情真的很多,比高中多了去了,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很少会被生活困扰。我们有着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沉沦,去放肆,去玩,去学,去爱,纵然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但在偷来的闲余时间里,我们可以做几乎任何我们想做的事情,即使是想变成长春夕阳下西瓜味的云也都可以。

不如追风去

5. 方向

火车是朝前开的,去哪儿并不重要,关键在于窗外的风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家都这么说。不容置疑,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时候,总是会精力充沛,即使遇到挫折,往往也不会垂头丧气。对于大学生来说,选择一个恰当的方向亦然也就无比重要。“选择大于努力”,起初听到这句话总觉得有些荒谬,但后来愈来愈感同身受。

我喜欢的东西有很多,从大一刚入学就有在寻找自己以后的方向。尝试过后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开始不断尝试各种东西,从大一的平面设计,到大二的接触PPT设计,大三的网页开发,大四的全栈开发。尽管接触了诸多完全不相干的事物,也尽管在各方向都能达到养活自己的水平,但即使到现在,也只能说找到了自己能坚持做下去的方向而已。

兴许是环境的不同,身边绝大多数人都是迷茫的,无论是已经工作已久的朋友,还是与我一同读书的同学,迷茫的人绝对说不上少数。因为来到了不喜欢的专业便自暴自弃;进入一个行业发现与自己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样便整日埋怨;犹豫考研还是工作良久但迟迟未下结论…这样的人在这般年纪的人里其实很是常见。

记得之前有一节课,老师询问我们未来想做什么。有想成为比尔盖茨的,有想获得诺贝尔奖的,也有想成为像爱迪生那样的科学家。我就不一样,我想做一个吃货(美食家)。那时候的我们,也不会觉得这些想法有多么不切实际,甚至还越好成名以后要去谁家拜访,谁家聚餐。如果那时候的我们知道现在的自己是在社会上苟延残喘的社畜时,会不会觉得很荒谬。

但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在大学里,我不再相信成绩论。并不是成绩好的人就有前途,成绩差的人就没有前途。正如1998版的新华字典解释“前途”一词那样: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也正因为如此,大学里在与别人相识的时候,总感觉对方很厉害。在吐司工作室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老大以一己之力与三两好友成立吐司工作室,甚至将产品介绍宣传册放入了新生录取通知书;视频组各位大佬们拍的视频在B站已是小有名气,各大厂商的商稿接到手软;设计组的画师们每天在赶稿子,头像、logo、IP、宣传册等等皆轻而易举地拿下…其他组的人也都在自己所在的领域大放光彩。可是据我所知,这些人中并没有几个在各自专业里成绩顶尖的。但那又怎样,他们依旧很棒。

相比之下,在自己一直前进的方向,纵然成绩斐然,但内心盲目,我觉得这样的问题才很大。大学很棒的一件事情是,只要有想法,无论多么单纯和幼稚,总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去让我们尝试。喜欢音乐的人组建起了乐队;喜欢写文章的人出版了许多篇文章;爱好电竞的人也依旧能在比赛中取得不错的名次。试错成本极低的大学,允许我们在这段路上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自己是个什么东西,到底适合做什么。说到适合做什么,想起身边有些朋友总是处于焦虑的状态,我有时也会如此。总担心面前那么多条选择,一不小心就选错了耽误了一生,因此就万般小心。吕子乔说过:“火车是朝前开的,去哪儿并不重要,关键在于窗外的风景。

看了许多关于人一生的书籍,愈发让我觉得,自己开心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工资高低无所谓,环境好坏无所谓,是否沿海无所谓,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往前走才是重要的。与其说我们从万千选择中选择了最想走的那条路,不如说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半推半就,走上了最符合自己性情的那条路。

不如追风去

6. 前进

大一刚入学时的我,怀揣着满腔热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却又时刻做着愤世嫉俗的事情。遇到不公平不满意的现象,总忍不住去怼上几句。学长、导师、老师,毫不畏惧,怼天怼地怼空气。社会上碰到不平等事情就投诉相关部门,校园里遇到则写信给校长邮箱。遇到有人插队总会训上几句,遇到有人在图书馆占座也总会肆意妄为得把他的书拿开。被骗子骗钱,被人渣骗感情。愚蠢且不自知,暴躁且不知敬畏。如果把那个时候的我直接丢在社会上,很快就会被吃的形销骨立,渣都不剩。人们常说童年阴影影响一生,其实青年时期的影响也很大。我在大学被兼职骗钱,被朋友骗感情,到现在对许多事情都有一个天然的怀疑。当自己经历了一些骗局,总想分享给别人让别人引以为戒的时候,却发现对方大多听不进去。也是,那时候谁知道呢,年轻时候都觉得自己很厉害,社会很简单,觉得命运在自己手中,相信“人定胜天”动不动就是“大丈夫生当如此彼可取而代之”。

而大学,相比较于学习知识,学习技能而言,感觉更多的是在我们年轻气盛的年纪,在最浮躁,最容易被诱惑被骗的这个时间段,把我们按到书桌上去思考一些长久的东西,我们可以看书看别人怎么活,也可以去旅游,看不同地方的人怎么活,从而去思考,我们自己该怎么活。

大学期间,一直迷茫的我,也曾参考过别人的成长路线:大一刷证考雅思,大二比赛拿国奖,大三论文投保研。尽管有被许多朋友嘲讽、说我是疯子,但不管怎样,事到如今,自己还是很满意的。

大学到此,亦是算结束了。当初高中时期困惑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已有了让自己满意的答案。而自己也算在大学生活中学习到了许多,学习很多技能,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学习如何爱人,学习如何领导,学习如何珍惜。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惊喜和失落,有恰到好处的遇见,也有撕心裂肺的怀念,但时间总是向前,没有一丝可怜。不管结果是剧终还是待续,希望我们都可以以梦为马,不负此生。

永远热烈,永远尽享欢愉;永远心跳,永远年少青春。

不如追风去

——陈默

——2021-06-29 18:12

0 条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