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日心情不好,兴许导致身体机能全部下降,不知不觉地病了,病了也懒得应付,正好躺在床上如同死尸一般。懒惰幼稚,终日低靡。前些天在医院等候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一篇文章,看完之后深知该文之难得,于是特写此文作为一个纪念吧。
正文
原文链接:Kids Who Grew Up With Mentally Unstable Parents Have A Unique Personality
一位居住在加利福尼亚的作家Dawson,他在网上发布的一篇文章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也让更多的人知道,精神状态、情绪不稳定的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会持续一生。
嗯,看似,又是一篇指导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文章。正当我不懈准备划过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让我深有感触。
“作为一个精神状态不稳定的家长抚养长大的幸存者,我从生活中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遇到一件事的时候,可能没人比你想得多。“
并非想要去抱怨,而是真的切身体会到这种感觉,同时也会感受到这种感觉带给你的困扰。而我最近,也正被这种困扰而困惑着——正因为想得太多,所以逢事你就心惊胆跳,给身边的人带来了太多麻烦。害怕失去,所以总要去抓得更紧,却忽略很多事物就像手里的沙子,抓得越紧,溜得越快。
你的朋友也许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他们在这段对话里已经打断你四回了。
你弟弟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在你学习的时候,他的音乐外放得有多大声。
你所谓的最好的朋友根本就不记得你现在正在赶时间交东西。
根本没有其他人注意到,在你所有的朋友里,有四个不同的小团体。
no, your friend probably has not noticed they cut you off four times in this conversation. no, your brother didn’t realize his music was that loud while you were studying. no, your bff or S.O. doesn’t remember that you’ re on a tight deadline right now. no, no one else i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four power dynamics at play in your friend group right now.
让我想起一句话:想知道一个人的内心缺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他炫耀什么。想知道一个人自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他掩饰什么。
那些被虐待过的孩子们,尤其是长期跟精神、情绪不稳定的父母在一块儿的孩子们,总是会倾向于下意识地注意每一个小细节。我们把那些细微的东西放大,再放大,让它们占据脑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些细微的东西,曾经触发过家长的崩溃点。揣摩别人的心情,在别人的只字片语里抠字眼,看有没有危险.……这些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应对情绪不稳定的父母的结果。”
a habit of abused kids, especially kids with unstable parents, is the tendency to notice every little detail. We magnify small nuances into major things, largely because small nuances quickly became breaking points for parents. Managing moods, reading the room, perceiving danger in the order of words, the shift of body weight…. it’s all a natural outgrowth of trying to manage unstable parents from a young age.
就像,我很害怕吵架,很害怕吵架的这个过程。每当与朋友闹矛盾时,总渴望自己可以在他面前,因为在他面前了,自己就可以知道什么话会让他生气,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也就是,过分察言观色,这种下意识就看别人眼色的反应,并不是什么能力,可能只是被逼出来的应激性反应。
“重点是,大多数人都不会这样。我不是说其他人都不识时务,不会看眼色,而是这种对于很小的细节进行过度解读,其实是一种被虐待后产生的习惯。
我自己有一个规定:我不会去回复有潜台词的话。
这就包括诱发内疚、沉默以示抗议以及消极抵抗的态度等等。我能看到,我也能注意到,有时候我甚至会控制不住去分析,然后深呼吸一口气,阻止自己去回复。
因为我并不能确定这句话到底只是表面的意思,还是我自己过度解读了。
我经常会因为错信自己的判断而导致过度解读,这样的习惯对我和我维护的所有关系来说,都是有害的。”
Here’s the thing: most people don’t do that. I’m not saying everyone else is oblivious,I’m saying the over analysis of minor nuances is a habit of abuse.
I have a rule: I do not respond to subtext.
This includes guilt tripping, silent treatments, passive aggressive behavior, etc. I see it. I notice it. I even sometimes have to analyze it and take a deep breath and CHOOSE not to respond.
Because whether it’s really there or just me over-reading things that actually don’t mean anything, the habit of lending credence to the part of me that sees danger in the wrong shift of body weight… that’s toxic for me. And dangerous to my relationships.
“我不会去回复有潜台词的话”,看到这句话,我内心满是凄凉与无奈。在对待之前的感情中,我总是盲目的“贴心”与“热情”,别人稍有不对,我都能立即察觉,并且死究原因。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有这个怪毛病,而他们也都能包容,所以在他们遇到问题时,也会毫不犹豫地直接和我说,我或多或少也能给他们提供些许帮助。兴许正因如此,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让我承担了班级里的“心理医生”职务,总有人时不时地来找我倾述。
而那种被需感也让我深陷其中。在体会不到自己存在感的时候,有人能向自己倾述,让自己知道自己还是很重要的 ,该是多么满足的事情。
然而后来我不会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很多困难和我说了我也不能提出很好的建议。人本是多姿多彩的,不同的性格,自然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我的方式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必适合所有人。于是我便慢慢收起自己的这份“好奇心”。
可是在上段感情中,心怀坦诚的我,却害怕朋友有苦不说,而她也正好是那种不愿向别人寻求帮助的人。我便不分场合,稍有波动便紧张地询问“怎么了?”,而回应的永远都是“没事”。
“我做过的最有利于我,还有所有和我有联系的人的事就是坚持坦率的交流,不话里有话,拒绝潜台词。
对有些人来说可能会觉得直来直去不太好,但是对于有情绪不稳定父母的幸存者们来说,却是一场非常需要的大解放。”
The best thing I ever did for myself and my relationships was insist upon frank communication and a categorical denial of subtext. For some people this is a moral stance. For survivors of mentally unstable parents this is a requirement of recovery.
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故事也就结尾了,但我却哭笑不得。笑的是我的跌跌撞撞最终也走向了正途,在自己摸爬滚打的过程中,也慢慢地领悟到怎样做才可以尽可能地降低自己的敏感。而让我哭的是,哪怕我做到坦诚,有事必说,这一段感情还是毁在我的手里了。
下意识去琢磨别人话里的意思,他说这话什么意思?他是不是讨厌我?他是不是有什么潜台词?这样时时都提心吊胆的,真的很辛苦。
评论
让我惊讶的是,很多网友对Dawson所说的“过分察言观色”很能感同身受。
“我知道我一直都会过度解读很多事,但一直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看来,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作为有一个情绪不稳定、酒鬼妈妈的幸存者来说,我真的很需要这个了,谢谢你。”
“看完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但不是好的那种恍然大悟。”
“这位男士说出了我们不想说的话。”
“我女朋友为什么会担心一些很小的改变,现在我明白了。
“我知道自己有这样的习惯,到现在已经好几年了,但是这是第一次,我看到有人能把这种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最后,愿生活不太拥挤,愿笑容不必刻意。